- 学海遗珍 · 第九十六期 -
(相关资料图)
学海遗珍专题连载戴连库先生发表于1985-1986年间《家具》杂志的清代家具研究文章《清代家具研讨》。
今天刊载第四部分:清代太师椅的产生和发展。
清代家具研讨
文 / 戴连库
(四)清代太师椅的产生和发展
在清代家具中,太师椅的产生是清代家具的一个显著特点,许多研究清代家具的学者、专家都非常关注太师椅,把它作为研究清代家具的一个侧重点来看待。
又由于清代三大家具生产区的大量传世之实物、以及建国以来发表的一部分考古界、文物界、艺术、建筑、教育界的专业论文、学术文章,都将成为研究清代太师椅的宝贵文献和史料。
因此,研究清代太师椅具备许多有利因素,它将和研究清代螺钿家具一样受到广泛地重视。
把太师椅加以系统整理,归纳是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 清代太师椅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普遍的时代意义,不仅在清代家具宝库中,而且在现代文物珍宝中,都将占有重要的地位。
清代太师椅就其造型而论,有它独到的特点,个性鲜明,式样也很繁多。就现有的资料来看,竟多达儿十种。
无论从太师椅造型风格所追求的气势、体量,还是从其结构、装饰技巧诸方面来观测,都不同于清代以前任何种类的椅种,它是有清以来造型别具一格的特殊椅种。
倘若只就现代人们的观点分析,太师椅可能不是理想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用椅,尤其就人体工程学的理论而言,座面高度在500mm~525mm;座面与后靠垂直而无倾角、仰角;更未考虑靠背与人体脊椎的自然曲线……由此它是个失败的设计。
可我们评价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以及任何历史事件,都必须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超越当时人们的思想状态、阶级关系、生活习俗来评价它,而太师椅毕竟是清代这个特定封建历史时期的产物。
关于太师椅的造型特点,《文物》一九八三年第二期,陈增弼同志《太师椅考》一文里提到了五点,概括起来是:
(1)腿截面多为方形或类似方形,有束腰椅子上下似为独立的两部分,“下部俨然是一个独立的杌凳”。
(2)有屏风式的靠背和扶手、采用 “走马楔”与椅盘结合
(3)靠背与扶手皆施雕嵌描绘,极精美富丽
(4)靠背与扶手皆垂直于椅盘
(5)尺寸略大于一般椅子。
笔者基本同意该文对太师椅的剖析。但对该文提出“清代太师椅是扶手椅”的观点却持相反看法。这是因为清代既有不同风格的太师椅,也同时存在扶手椅,这是两种不同的椅类,不能混淆。
“太师椅”三个字或者说这个名词,其出处是历史悠久的,发展到清代也只是名词的承袭,而家具本身的内涵已面目全非了。
它既不受宋代交椅影响,更不是明代圈椅的变种,而是由明代屏背椅、玫瑰椅、官帽椅的造型风格、结构特点,演化而来的新椅种。
清代太师椅更不是扶手椅。
一九八三年三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王世襄先生所著《髹饰录解说》中提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乾隆间制的一对黑漆扶手椅…… ”。
我在本刊第二期列举的(图16,17、 18)是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几种清代扶手椅,从椅 背、扶手、腿部的造型、总体的尺寸、结构来看,都不同于清代同时期的太师椅。如果以对太师椅归纳的五点特性来衡量,恐怕也不能认定它们是太师椅。
图16
图17
图18
关于清代太师椅的产生,这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官场的繁文缛节分不开的。官阶、品级一级之差,具绝对压倒的优势,官员从外表的服饰、帽 饰、腰饰、带饰等皆能明辨,这也是历代封建社会所不及的。
在清代的仕官交往中,即使至交、平级待到府上造访,请至书房、客厅赐坐也只能半站半坐,绝不是现代的促膝谈心。皇族、王爷交往有时让客于榻,但这是少数人。一般下级官员进谒上级,只能站立何以敢就坐。
所以整个清王朝由上而下的这种架势,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基于这种社会的纵断面,华丽、鼎盛、权威式的太师椅便应运而生了。
尽管它是椅类家具的一种,但又具有炫耀显赫、点缀太平盛世、陈列观赏等内在和外在意义。
所以太师椅在清代甚为流行,宫廷、王府、官民之间皆用, 它一般都陈设在客厅、 书房,很少置于室中央,往往依墙以几、桌为中心作对称布局。
紫檀三屏式太师椅(图44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后靠三扇屏宛如明代屏背椅之后靠。中间一扇高起,左右对称各置一小屏,采用细木条斗簇成“蚂蚱牙”嵌于屏心。屏背椅后靠为独屏,发展到清代的太师椅后靠已是高低错落的三扇屏式,有的则为五屏式。 后靠与扶手皆采用“走马楔”和椅盘结合。靠背和扶手外缘框打圆线,扶手一高一低两边对称,里面嵌东寿透雕,倚面边抹起大洼线正面黄铜包角。四条直腿与双“罗锅枨”的圆珠线交圈。太师椅的四脚用黄铜包镶。 其造型挺劲庄重,格调威严而近似“皇榻”、“宝座”,靠背、腿与座面垂直宛如两个独立的部分。
回纹透雕太师椅(图45)
凡高束腰、靠背扶手椅皆为回纹透雕太师椅。靠背搭脑向后卷曲,承袭了明代官帽椅的造型风格,高束腰镂空“鱼门洞”,腿左右侧与前面有替木托角花牙。由于后靠与扶手有“开光”,显得整件家具造型通透有别,毫无闭塞窒息之感。
嵌彩绘瓷面砖三屏式太师椅(图46)
后靠三扇屏皆垂直于坐面,中间一扇高而后翻卷,屏背与扶手内装嵌瓷面砖,内容为彩绘花草。该太师椅以椅盘为界线,可以把其分为上下两个独立部分。在这一特点上和其它太师椅完全一样,在椅子束腰下面的横长中间(除背面外),有局部单独纹样浮雕,以此尽收“画龙点睛”之妙趣。腿为直腿,脚向内兜转并施回纹唯刻,腿脚粗犷厚重与太师椅的通体造型协调适中。
《家具与生活》一九八三年第一期,王世襄先生“浅谈明式家具”一文,褒明贬清地提到: “足底做出兜转的足叫马蹄。…… 明式的马蹄兜转较多,轮哪俊俏美观。清式的马蹄蜕变成方形,显得呆板庸俗。”
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家具脚型不断发展,千变万化,都各有千秋,不能天下家具竟“明脚”而“兜转较多\"。发展至现代还有直脚到底毫无兜转,造型也非常俊美。 清代家具的蹄脚,真正体现了满族彪悍粗犷的特点。
花梨独屏式雕花太师椅(图47,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
靠背中间浮雕类似古铜镜的背面,上有小的突起。其余尽为“草龙戏灵芝\"精致的浮雕,与以前所述各种“草龙”形态截然不同,足尾相同,而龙的躯体确雕以“凤尾翎毛”,倘不细观龙首很容易让人造成错觉,误认其为“风凰展翅”,尤其令人费解的是扶手里面、束脚下花牙板上面的“草龙”浮雕,躯体部分是圆滑的,与常见的草龙形象毫无区别。
笔者自忖,是否受清末慈禧太后垂廉听政后,“以凤压龙”的思想影响,贯输于艺匠之中,笔者只是主观揣度。况此太师椅北京故官博物院也有实物收存,请考古前辈们鉴别该椅的制做年代,以斧正我之所谬。
详见细部照片图48、49、50。该椅座面既非理石镶嵌,也不是通常的攒边拼板镶装,乃为芋麻编织的粗纹理坐屉。由于这种编织材料的应用,也可以初步断定此太师椅应为晚清之作。它有两大优点,即坐坏可以更换,又在太师椅手板生硬。的坐面基础上,向半软、软包家具迈进了一步。
图48
图49
图50
透雕灵芝太师椅(图51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
清代的风格,仅就靠背、扶手运用灵芝及其灵芝的变形为雕饰题材的太师椅,就不下十几种之多。搭脑是灵芝的展开形,向下卷曲仍为灵芝头,中间圆镜状为理石镶嵌,圆镜两侧是拐子木连接的灵芝,扶手也是拐木灵芝,圆镜下面置灵芝“卡子花\",坐面嵌装大理石材。椅盘,束腰,上下横枨皆呈弓型向内凹进,椅腿在三分之二高处,也圆润内收,两者的收分变化具有较统一的韵律。束腰下帐三面有极为精致的草龙浮雕,脚刻有云水纹图案,细观此椅四足,宛如由海浪云天飘然而来的一“仙具”,造型设计之良苦用心,对使用者而言,可谓竭尽忠心。
紫檀太师椅(图53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
这种太师椅的造型风格已不同于前面介绍的三屏式太师椅,后靠有通有透可谓空灵,后背圆心内嵌“白质清章”大理石,坐面边框为木结构,框内乃为大理石嵌料,“白质清章”为大理石之上品,石中意境含蓄,有山水之诗情画意韵味,做为家具嵌料也极为珍贵。嵌石圆靠背两侧雕刻如意图案,扶手里面也有雕饰。束腰很小,从椅盘向“鼓腿膨牙“圆滑过渡,甚为流畅自然,膨牙板有浮雕纹样装饰,鼓腿向下后稍向外挖,四条腿由四根上弓形横枨(罗锅枨)连接, 由于“四腿八挖\"显得此椅更有气势,增加了稳定感。脚为向外兜 转方形雕回纹,腿、枨用料也很考究,尺度适中,使整件太师椅毫无滞郁臃肿之感,收到了俊美稳定的构思效果。
就现代品评此太师椅,也不能不为其完美的构思,匀称的布局和结构,线型的韵律、变化,熟练精湛的雕琢技巧所感叹,是清代太师椅之佳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