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第八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围绕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数字化产业链技术、机器人高端技术应用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图为观众在峰会现场了解“五指灵巧手”。新华社发(胡学军摄)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成功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伟大奇迹。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将催生新的现代化浪潮,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以数字经济发展为契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延伸和拓展,推动中国从工业社会转向数字化社会、从以工业经济为主转向数字经济为主、从市场经济向更高水平市场经济,使中国式现代化迈向更高的台阶。
(相关资料图)
以数字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串联式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要求我们必须走并联式发展道路,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初期的基本国情创造的符合中国实际需求的现代化模式,是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上的伟大创造。
第一,以数字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信息化已经进入到数字化阶段,为我国下一阶段工业化再次带来历史性机遇。新的阶段里,工业化更加强调智能化与绿色化,在这层含义上,我国工业化已经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要继续以数字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增强数字技术研发,发展数字产业。重点在于重视基础研究投入,实现技术引领,破除“卡脖子”困境。促进数字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产业革命。重点在于发挥企业示范作用,培育企业家精神,这是将科技进步推向社会生产生活的关键所在。基础研究所带来的技术创新并不能直接产生产业革命,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才是带来产业革命的关键一环。
第二,以数字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相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其他方面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落后。在经典的现代化路径中,农业现代化是通过工业化赋能实现的。随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逐渐提升,实现资本要素对劳动要素的部分替代,进而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但我国在早期的现代化进程中,并没有发生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性改造,而是以非农化方式解决农业问题。通过转移农村劳动要素与土地要素至非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这样的途径对三农发展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却导致了农业发展要素的流失,扩大了城乡发展差距。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业的追赶式发展迎来新一轮红利。
借鉴我国工业化由信息化带动发展的成功经验,农业现代化也可由数字化来带动。关键在于在农业中引入数字化要素,重视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业。一是大数据对生物技术创新的推动,提升农产品品质与附加值。二是推进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定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精准化、智能化。
第三,以数字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城镇化面临着新的转变。首先,城镇化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吸纳转移人口,还有助于物流网络的建全。通过人口聚集与消费集中,降低物流网络建设下沉至乡村的成本。健全的物流网络与高度成熟的电商平台相结合,可助力城乡大市场联通,拉动三农发展。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重点在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城镇为单位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平等,相对于以村落为单位大大减少了建设成本。在城镇化建设中公共服务均等是可实现的,并且也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力资本要素的回流,从而在农业中形成与现代农业技术相适配的人力资本结构,助力农业现代化的追赶发展。
以企业数字化转型引领数字经济时代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指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将数据要素投入生产过程,重塑经营模式,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里的商业环境变化,实现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的创新过程。在以数字经济培育新动能,进而以新动能推动现代化方面,企业数字化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迅速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在数字经济时代里走在世界前列,需要政府创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环境,发挥激励与引导作用,打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撑体系。
第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企业间数字化协作。相对于企业孤立式的存在,产业集群在新技术的扩散效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一方面,在产业集群内,企业得益于集中的客户需求,能够更迅速清晰地认清客户趋势。在感知创新需求与数字化需要方面显著强于单打独斗。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内的各种企业相互影响。集群内成员能够直接学习到其他企业关于新技术的应用,放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效应。并且,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也能够更加高效地获得数字化要素,降低转型成本。在产业集群萌芽或发展时,应当给予帮助与强化。在产业集群内树立数字化转型榜样企业,消除产业集群发展障碍,培育其发展所需要的要素,健全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运输、通信等基础设施,鼓励集群内成员交流。
第二,发挥政策工具的激励与引导作用,增强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性。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投入不积极主要是由于数字化转型初始投入大、投入产出存在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转型信心。因此,政府应当承担催化剂的作用,提供直接的现实性激励,发出间接的导向性信号。同时,直接的激励应以不破坏竞争机制为原则,以财政税收金融综合政策提供普惠性支持。减少对某些特定对象的支持,主要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增强企业转型投入信心。具体做法包括:出台数字化转型的专项财税政策,在数字技术成果转化、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等方面提供税收优惠,直接惠及转型企业;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奖励数字化转型先行企业,刺激企业转型需要,带动社会资源向数字化转型领域投入;实施产学研合作计划,开展通用技术研究,培育企业转型所需数字化要素,满足企业对数字技术以及数字人才的需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数据要素确权流转机制,加强反垄断监管,避免因竞争对手间的合谋而阻碍竞争,通过有效的竞争加强新技术的应用与扩散。
以产业数字化推进产业基础现代化
产业基础的现代化水平决定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高度。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应当借助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带来的发展动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进产业基础现代化。数字产业化能够培育新动能,产业数字化可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从产业基础现代化的视角来看,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具体实施路径在于实现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协调发展。
第一,协同数字经济时代里的创新供求,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主要来自于产业数字化,是传统产业利用数字要素转型升级的过程;产业的技术创新供给主要来自于数字产业化,是新兴产业成长并创造数字要素的过程。两者协同发展、相互促进,才能有效释放现代化新动能。但目前我国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之间存在着供需错配,数字产业化领域侧重消费端供给,对生产端的数字技术供给不足,而产业数字化则又依赖于数字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应当注重以匹配的方式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入手,鼓励产业联盟与行业协会的成立。此类组织有利于精准匹配创新供求,推动协同创新,促进基础技术创新的合作与成果共享,提高创新效率。此外,还有利于推进行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制定,通过技术标准化,消除市场中供求主体间的匹配障碍。另一方面,政府应大力推进数字化产业集群建设,促进数字技术供给企业与数字技术需求企业对接。
第二,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能力。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产业基础条件,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多元化。由此可以不断发掘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的真实需求,进而支撑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协调发展:一是从全局视角出发,建设全国统一标准的新型基础设施。通过基础设施的相对均衡,促进不同发展水平区域间的良好互动。发挥新型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实现产业基础能力区域间发展协调。二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完全依靠财政支出,然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入高、回收期长、正外部性强的特点,因此要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充分带动市场资源的融资机制。由此实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推进产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
(任保平 作者系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标签: